English

切实加强管理保护南海渔业资源

1999-04-15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曲冠杰 我有话说

自80年代后期,继渤海、黄海、东海之后,南海区渔业资源出现明显衰退现象;近年来更是频频亮起红灯——

茫茫南海,汇纳百川,它那坦荡宽阔的胸怀曾是鱼类休憩嬉戏的乐园。然而,自80年代后期,南海区渔业资源继渤海、黄海、东海之后开始出现明显衰退现象;近年来,更是频频地亮起红灯。

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渔业办公室主任陈茂荣对记者说:东莞号称鱼米之乡,珠江口是很好的渔场。以前,几十马力的小渔船,一年产量可达一万多担。然而近十几年来,单产急剧下降:一对600马力的拖网渔船,1987年每小时下网所得为550公斤,到1998年下降到112公斤。东莞市新湾镇渔业办公室从1987年至1997年对6艘拖网渔船进行监测,结果表明:主要品种平均时产,蓝园从400公斤降到104公斤;大眼鲷从12.8公斤降到4公斤;蛇鲻从20.7公斤降到12.3公斤;二长棘鲷从6.3公斤降到1公斤。在渔船作业能力有长足提高的情况下,单产仍然急剧下降。

渔获中优质鱼比重急剧下降,渔获质量越来越差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。由于优质鱼大多生长周期长,一经破坏,不易恢复,所以其资源下降速度远比其他鱼类为快。以前,南海鱼类品种十分丰富,凤尾鱼、鲥鱼、马蛟、白鲳、黄鱼等传统优质鱼成群结队,如今却难得一见。据广东省海洋与水产厅资环处调查:优质鱼类在渔获组成中所占比例连年下降,最典型的有断斑石鲈、印度无齿鲳、鱼、红笛鲷等。

另外,渔获个体偏小,性成熟提前也是资源衰退的表现。如蛇鲻,以往性成熟个体体长19厘米、体重100克以上,现在观察到的性成熟个体,体长仅10余厘米,体重仅50克左右。这种种质退化带来的后果更加令人忧虑。

综观整个南中国海,目前已基本上无新渔场可言,即使远至南沙边缘渔场,经过近10年开发,资源状况也已大不如前。

“一渔兴百业。”而渔业资源的衰退使渔船经济效益滑坡,渔民收入减少,相关产业也大受影响。

以广东省为例:1998年渔船的经济效益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差的一年,渔船生产直接亏损面在70%以上,如果计入折旧,真正能盈利的渔船不足10%,致使部分渔船被迫停航,累计时间达两个月以上。渔业本来是收益较高的行业,但渔船效益的下降使渔民生活水平降低。

如何应对目前面临的形势?广东海洋渔业水产厅厅长李珠江认为:污染已成为威胁渔业资源的首要问题。如果说渔船数量的扶摇直上,捕鱼手段的花样翻新,监测仪器的日益先进,电毒炸鱼的屡禁不止,使鱼类惨遭浩劫,但毕竟还有漏网之鱼;而愈来愈严重的近海污染则危害更大,必须予以高度重视,及早进行综合治理。今年在南海首次实行休渔将大大缓解资源压力。此外还应立即堵住源头,停造新渔船,不论作业,不分大小一律予以禁止;特别是要严查“沙滩船厂”。这项措施最好能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立法加以实现。同时辅以严格的旧船淘汰制度。切实加强渔业管理,制订更为严厉的法规,坚决打击电、毒、炸鱼等严重破坏生态和资源的行为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